科技日報記者?劉昊
12月5日,廣西玉林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組織專家組成驗收組,對由北流市農業農村局在民安鎮才旺村實施的“晚造遲種粉壟水稻”項目進行測產驗收。結果顯示:粉壟耕作比常規耕作的水稻增產38%,標志著粉壟水稻推遲種植和耐寒性試驗示范取得重要突破。???
專家組在對“晚造遲種粉壟水稻”項目進行測產驗收。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供圖
此次驗收的項目面積378畝,品種為壯香優1252,8月14日機插移栽,比當地晚稻正常水稻秧苗移栽推遲了20天左右,屬于嚴重推遲季節種植的水稻,水稻抽穗期和籽粒結實遇到長時間的低溫天氣影響。
專家驗收組分別選擇相鄰相連的粉壟種植和常規種植的各3塊稻田,粉壟、常規面積合計分別為2.18畝和1.38畝,使用收割機收割,稻谷過秤,粉壟平均每畝生谷618.44斤,常規平均每畝為427.75斤;分別測量其稻谷的含水量,折算粉壟和常規稻谷的曬干率分別是73.41%、76.87%;折箅成干谷,粉壟平均每畝453.99斤,常規每畝328.91斤,粉壟比常規(對照)每畝增產干谷125.08斤,增產率達38.02%。
與會專家認為,罕見遲種粉壟水稻,獲得如此大幅度增產,其原因可能是稻田粉壟耕作層深度達到25-28厘米,比傳統耕層15厘米加深近1倍,水稻根系發達且深扎,植株相對健壯體內生理活力較強,抵御低溫危害程度較高有一定的關系。
據悉,廣西農業科學院發明的粉壟耕作技術,是一種“活土、擴地、保水、生態、減災、降碳、增糧”的農耕新技術,目前已在全國28個省、50種作物上應用。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stdaily.com/index/kejixinwen/202212/3da84a402cbc42038d40cf2eea0adbe6.shtml